《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图形的运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 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
二、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2《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下面对本单元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具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在对称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几个对称图形,找到了他们的共同点,学生只会说两边一样。然后又出示了一张彩印的、剪好的蝴蝶,对折后让学生观察,学生这才说出对折后两边能重合。
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这个单元的教学我充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轴对称、平移、旋转时都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学生说得非常多。
三、突出数学课的本质数学课堂再热闹、再精彩,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教学实践活动剪一剪这节课时,有的学生边剪小人边说:这不是美术课吗?我说:数学课不是美术课,等你们剪完小人后,老师还有数学问题呢!学生剪完后,我出示了一份表格,让学生想一想,这份表格就是让学生发现纸的对折次数和剪出小人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等学生剪完两种小人后,我又让他们观察每个人小人怎样运动可以形成一幅图案,学生又体会到里面蕴含着轴对称、平移、旋转现象。
总之,本单元的教学非常成功,学生第三单元的测试成绩也非常理想,只是第三单元试卷的第五大题没学过,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前这部分内容是五年级才学的。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3本节课是数学活动课,定位是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操作活动去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教学目标:能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基于目标将数学活动分为:操作前的思考和准备、操作中尝试和策略改变、操作后的归纳总结,体现了活动过程的完整性。
操作前确定活动步骤:1.折2.画3.剪(如何折纸、怎么画)设置了矛盾冲突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
操作中首先对自主思考的折和画进行尝试,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考并解决问题,尝试剪1个小人,全班同学都能完成,建立信心。接下来挑战“对折两次”剪手拉手的2个小人。这是完成大目标前的小目标,力求让学生寻找折纸的方法与画法。在这一阶段很多同学栽跟头表现出了失望的叹息声,这时需要给孩子正确的导向,我才用了两个方法(1)折的方法和画的方法上的引导,进行策略的调整,改变一下学生的定势思维。(2)等待第一个成品并展示,顿时激励了孩子们不甘落后的情绪。于是每一小组能出现作品,接下来组内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帮忙,全班进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独立钻研的同学、热心助人的同学、虚心求教的同学、心灵手巧的同学、善于表现的同学等等,每个孩子的优点完全呈现,成功后孩子们的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那种炫耀得意的神情是最可贵的。
有了手拉手两个小人的经验以后,加深问题难度“对折3次能剪出几个小人呢?”“剪8个小人需要对折几次呢?”对现象进行归纳,找规律,这呈现的是小人人数关于对着次数的指数函数关系,当然学生不需要知道,只要经历过程并对操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会解决问题即可。
在本节课收获最大的是:教师要消除刻板印象,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小的孩子思维越不受约束,只是擅长的方向不一样,只要找对了合适的方向就可能成功。解决问题就像开门一样,每扇门都有它的钥匙,找到合适的钥匙就行,但是钥匙众多,运气好的一次过关,运气不好的,需要反复尝试很多遍,在尝试的过程中会出现心烦、急躁、放弃、失望等等情绪,控制好情绪耐心的从头来一遍(虽然会慢些),就当是磨合的过程吧,总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这节课反倒凸显了几位同学不仅能率先剪出两个小人,并通过经验的积累自主探究出4个小人、8个小人的作品,其中有创意剪出了3个小人,剪出6个小人,剪出了16个小人,每位孩子都是未来之星,可见无论时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验很重要,它们能通过累加产生新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会伴随一生,以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动脑解决。
本节课孩子们通过尝试、调整方法、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过程中很开心,下课了他们争着抢着抱着要送我作品,好感动,好幸福。
有时候从教学中也会反思我平时遇到问题后的解决方法,希望不断完善使之成熟,从内在提升自己吧。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4今天第一次在实习的时候上新授课,也是我第一次面对有孩子的课堂开展新知教学,经过实际的教学,我才真正体会到课堂是灵活的,只有你真正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明白孩子的思维方式,才能从孩子特殊的表述中把握住教学机会。
结合在两个班所上的课,我对今天的新授课进行反思。
在复习导入环节,只是固定的复习旋转三要素和图形旋转的特 ……此处隐藏2121个字……果。
在教学过程上,一些环节虽然设计比较灵活,也体现出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性学习。然而,学生主体性表现不强,整堂课越到后面,教师主体性越突出。这个问题的产生,反思再三,只能怪自己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缺少了解,过于沉溺在农村粗糙的、传统的、落后的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思想上。当然,这也体现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懒惰情绪和教师职业缺乏崇敬心理。这都是危害巨大的,它会使得自己愈发的落后下去,直到被新社会所摈弃。
综合来看,这次教学活动的意义是巨大的。希望,自己能时刻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时刻督促自己,向着一个目标,谨言厉行,持之以恒,以求达到自己的教育理想,展示出自己的教育情怀!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7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运动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抽象的图形的云顶积累感性体验,发展几何直觉;为今后从图形运动的角度认识图形、理解度量做好铺垫;通过依据描述想象出图形的运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能只是着眼于学生目前的发展,要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要准备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
2、注意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很容易被遗忘,可是他自己动手亲自操作过获得的知识却是很难忘记的。为了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活动,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照镜子等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在推一推、移一移等活动中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转一转、扭一扭等活动中认识旋转现象;同时,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上述运动方式的特征。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8《图形的运动二》是本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内容。在上本节课时我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上课之初,我利用学生最熟悉的调座位导入,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既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以此为指导,整堂课我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练习循序渐进,形式多样。
在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我会说、我会画、我会摆三个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在“我会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边摆边说,合作完成,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浪费的时间较多,多媒体课件演示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关系处理的不够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学习新的教学技术,扎实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9一、根据试教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本节课“图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是人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的例1和例2。一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于把例1、例2、、例3放在一起学习。我在试讲时也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发现,如果在一节课内既要完成认识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明确旋转的含义及特征。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例2)。又要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把三角形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例3),40分钟不够用,很多环节只能行云流水,不能落实。所以将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在完成例1、例2教学任务同时,精心选择“铅笔”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素材帮助学生建构概念,同桌配合完成各种形式的“旋转”活动。然后再把铅笔想成线段,加入研究在方格纸上画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为例3做孕伏。
二、注意丰富教材实例,解释概念本质
提起“旋转”一课,相信不少教师脑海中会立刻闪现出:转椅,风车、摩天轮在悠闲地转动。在第一学段的教材中提供的也正是这样一些实例。但是因为这些实例的局限性,影响概念的科学构建。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比较准确的判断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但是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有的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钟摆没有转一圈,所以不是旋转,应该是平移”。分析其原因,由于在第一学段学习时,教材提供的具体实例都是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整圆周运动,这样给部分学生造成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转一圈才是旋转,即旋转就是转圈。实际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儿童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形象思维与生活经验给与支撑,对感知图形变换这样的抽象概念尤其需要。小学阶段关于图形变换的教学定位在于积累感性体验,形成初步认识。如果选取例子不够典型或者具有局限性,就容易屏蔽概念本质,有时还可能产生歧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表象。
于是,我增加了一些旋转角度非360°的实例,如道闸、钟摆等。
我的再思考:本节课如何在教学实施中,根据课程标准学段目标,更好地从“衔接”着眼改进教学,能够使学生感悟。
《图形的运动》教学反思10昨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组合图形的运动 》这一课时。因为之前我没有玩过七巧板,备课时看到新教材中组合图形的运动的相关例题时自己都蒙了,没有明白题意。我便仔细阅读思考,原来题目是把七巧板放在方格纸上,摆成正方形,再把正方形中七巧板的每一块版经过旋转平移成了小鱼图。请同学们先在鱼图上画出七巧板的每块板的轮廓线,然后再说出每一块板分别是经过怎样的运动成鱼图的。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可是教学时可犯难了,教室的多媒体坏了,无法用课件直观展示,怎么办?也不能空说呀,还想让学生看个、想个、说个明白。我便不怕费事 ,先在黑板上画个大大的方格纸,照例题的样子画在方格纸上。并在方格纸的横轴和纵轴上分别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标上序号。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学习的第一步,请同学们先在书上把鱼图上的七巧板进行分解并标上序号。指名一个操作能力强的同学画到黑板上。最难的就在第二步了,分别说出每一块板是经过怎样的旋转和平移成鱼图的。同桌先合作交流相互说说,接着指名说并记录下来。嗨,下面教室里讨论声由小到大,此起彼伏。五分钟过去了,分享同学的讨论结果。小组代表起来表达,感觉还是难以说清楚了,时间不多了,进行得不够顺利,我便忍不住引导学生一块一块的分解,一块一块的描述它的运动过程。我一块一块的说完了,学生靠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不知是否真的懂得,叮铃铃,下课了。我累极了。可是,我怎么没有一丝一毫胜利的喜悦呢?
我在想,如果多媒体能用,课件能做成每块板经过旋转、向下平移、向右平移的动画过程演示出来该多好。教师需要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么多,加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