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算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算律教学反思1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冬季锻炼项目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我能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我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习致用。如:在设计练习时,我设计了既符合实际又让学生直观感知计算方法的巧妙运用的题目,使计算既快又对,学生觉得很有成功感,进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即将学习简便运算奠定了基础;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整节课上下来,时间较紧,练习无法保证,此外在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时学生想出的类型很少。
2、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和帮助。
3、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只注意了算式之间的比较,而忽略了两个运算定律之间的比较。
运算律教学反思21、猜想一种学习的方法,很多世界性的难题和这些难题的解决都得益于猜想这样一种学习的方法。
关于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而猜想出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那么我在想我们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时,会不会有一个即定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知道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猜想,需要我们去搜索,有时它会突然冒出来(即直觉)。所以我认为猜想的重点是怎样把联想的对象(这里指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找出来(即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这应该是这节课的关键。
2、验证的过程。
这节课验证的过程是这样:因为所有学生写出来的算式都证明这个定律是正确,所以这个定律是对的。这个过程对吗?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一定正确,虽然在小学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演绎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验证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定律内容的理解,举例子只能说明学生对定律内容的一个表层的认识,是非常具体的(即根据定律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应该引导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乘法交换律(如6×7,7×6它们都表示6个7相加是多少或7个6相加是多少,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意义,所以它们的积是相同的),这样的话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理解是更进一步的即在抽象层面上的。我后来觉得是否可以这样:当学生引出了字母公式后,师:我们通过举例子可以知道这个定律是正确的,那你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如果没有)师:能不能根据乘法意义来理解这个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说怎么去理解)
3、缺乏深度。
从这几个方面来说:1对两个定律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对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进行抽象的概括)从学生方面来说,缺乏挑战,没有难度。特别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没有能及时地进行总结,以至当出现于内容不是一致的时候)学生就觉得有点困难。对结合律的理解应该让学生理解到结合律就是三(几)个数相乘,不管那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都一样。要使学生这样去理解。第一,通过举例子(写出算式来验证);第二,通过生活实际来理解三个数相乘是怎么回事。最后可以问:学习了这两个定律你认为有什么用?(让学生说到可以使计算简便)。我认为如果这样的话,自己这节课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一种学习方法贯串整节课:联想_猜想_验证_抽象
运算律教学反思3听课是一种学习,听课还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交流。我们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听了苏燕文老师的《加法运算律》,真让我有获益不少: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考: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指导作用。是不是让学生多发言,才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好方法呢?如果老师只是一手包办,对老师来说是一件艰辛的事情,你的课堂也没有活力了。有句话说得好:当老师不理解学生时,课堂上讲得越多,学生不理解到的知识就会越多。
运算律教学反思4对于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单从形式上理解比较容易,但是作为教师不能让学生只注重形式。
认为只要知道把两个数结合起来相乘,或者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相乘积不变这个规律就可以做题了,而是要让学生明白算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出对两个算式计算顺序的研究。
进而提出自己的猜想,进行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明白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通过联系多个计算算式,重点让学生放在对规律的体会和感悟上,加深理解,防止死记硬背,让学生学会探索。学生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就要求学生熟记一些运算,如凡是看到25、125这些数,就要想到4和8,因为他们结合可以凑成 100和1000,使计算简便。
同时部分学生容易混用,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认识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有在几个数连乘的情况下才能运用,在混合运算中是不能用的。在自主练习时,不能单纯地为了处理自主练习的练习题,而是要在处理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探索发现新的知识——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除法的性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探索到发现,再到分析概括出规律的过程。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探索 ……此处隐藏8742个字……,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
运算律教学反思14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孩子们刚学完四则运算,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本节课我是以孩子们最熟悉的体育大课堂中的体育活动为情境引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运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本节课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通过学生自己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两个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在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为学生提国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经理加法运算率产生的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学习加法运算律之前,学生对四则运算已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注意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超越。
3.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
教学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运用的认识飞跃,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不足之处:
1. 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律。
2. 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因此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也应该让学生多举些列子,让学生去评价举的列子好不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合是把可以得出整百整十的数放在一起,而不是随意的乱编。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
运算律教学反思15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同时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定律、性质、法则等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是计算题中最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思路的一种题型。所以,在计算题教学中应重视简便运算,注重简便运算灵活思路的学习,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五年级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对简便运算的认识上。小数乘法简便运算是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延伸。
这节课我以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主线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在整体认知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运算律方面较容易,在计算过程中不少学生忽略了小数点的移动,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复习题的设计针对性强,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做好已有知识结构的迁移。在复习时先请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25×12和 87×46+ 54×87 ,同时其他同学集体练习。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运用的是哪一个乘法运算定律,实际有学生说第二题用的是乘法结合律,我并没有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问学生乘法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式和乘法分配率的字母表达式,并组织学生进行区别,以便更好的运用这两个定律解题。通过复习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明确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更加清楚如何运用运算定律解题。同时渗透并思考,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不能用,激发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猜想和求知的欲望。
二、新课学习先试后导,善用旧知解疑。
教师出示例题4后,简单分析题意,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
0.8×1.3○1.3×0.8
(0.9×0.4)×0.5○0.9×(0.4×0.5 )
(3.2+2.8)×0.6○3.2×0.6+2.8×0.6
有学生通过计算两边的算式结果来判断,大多数学生看见算式联想到简便运算来判断,第一种算法确定算式两边结果相等,第二种算法提供了学生思维判断的方法。这样有效地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运算方法在小数乘法中一样有效。
为了学生更好地运用运算律,安排了三题练习题
0.25×0.7×4、 1.25×2.4 3.2×1.02
保留了教材中试一试第一题,修改了第二题,增加了第三题题,第一题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第二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三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第二题中2.4的分解是教学时一个难点,不少学生着重把24分解成8×4,忽略了小数点,这个环节的处理不够好,未能预料。第三题的教学也是一个难点,不少学生意识不到把1.02分解成1+0.02,只是一味去分解3.2。
三、巩固练习类型多样,提高学生能力。
巩固练习的设计除了根据运算定律填空外,还设计了各种类型的简算题,如:12.5×4.8 0.72×101 3.8×9.9 1.01×2.6 0.25×0.125× 0.4×0.8 0.4×8.2×25-0.3
这些题里有的接近整数、有的超过整数、有的要先转化再做,有的运用乘法结合律做,有的运用乘法分配律做,有的是部分简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小数乘法简算的各种类型 ,另外还出现了部分简算的题,这样的题学生掌握的不好, 关键是根据运算定律判断是否能简算。最后是拓展提高,3.67×8.9 + 36.7×0.11 86.9×1.73 + 8.69×7.3 这两道题分别都有两种解法,学生根据刚才做题的经验,分析后很快发现36.7和3.67 、86.9和8.69可以互相转化,怎样才能使转化后的数的积不变,利用积不变的规律就能解决问题。这样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解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整节课由于课堂密度较大,所以学生说的多,动笔练习较少,使得一部分同学没有掌握简算的方法,尤其是需要转化的题掌握的不好。其次,在新知识的探索阶段,教师给学生的时间较少,使得同学没有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的较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