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5 06:00:09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1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 一篇小诗。这篇小诗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小朋友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小朋友对母亲的感情。诗中第一个“我喜欢??”,抒发了小朋友贴 近大自然的喜悦心情,第二个“我喜欢??”,抒发了小朋友搏斗风雨的喜悦之情。两处“喜欢”,都流露了希望自已行动、自身去闯,希望自立、自强的愿望,这 样的愿望通过对妈妈的直接对话表达出来了。

这篇小诗语句清新、活泼、自然,充溢了儿童情趣,适合于儿童朗读;同时,又运用了“慢悠悠”、“小糖 人”等需联系语境理解的较含蓄的词语;而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小诗,并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领悟。总而言之,这是一篇 趣味性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感训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感染的佳作。下面,结合教学流程作一具体论述。

一、激趣导入,引起考虑

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安排五彩的伞群、朵朵乌云、无数小雨点,目的是营造一种下雨打伞的氛围,与课文内容连为一体;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课堂伊始的提问奠定基础。

上 课了,首先问学生,“在黑板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字“伞”,这是一个生字,引导学生齐读,既使学生在环境中认识了字,也降低了学生自学生 字的难度。再由“伞、乌云、小雨点”引到下雨。然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充溢情趣地引出课题并引起学生的考虑:“听,‘沙、沙、沙’,下雨了,同学们有 的衣着雨披儿,有的打着花雨伞回家去。有位叫“咚咚”的小朋友没拿雨伞,也不希望妈妈送雨伞,她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完成板书),这是为什么呢?”现 在的学生,依赖性强,大多又娇气,下雨不用家长送伞这是他们一时很难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引起学生的考虑,激起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这 一环节,首先是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后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合作自学并检查生字。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教学中引入了“咚咚”这个人物,如:教 师范读是“听一听,咚咚都说了些什么”,学生自读文章是“喜欢咚咚的文章吗?读咚咚的文章,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请大家用自身喜欢的方 法认生字、读文章。”而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也是“咚咚要考考你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谁有胆量接受考验?请小组长打开D盘,找到‘咚咚考考你’文件夹, 里面有‘第一关、第二关’两个文件,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团结合作、一起闯关’。”闯过一关,咚咚总会说“嘿,你真棒!”“请给自身鼓鼓掌吧。”“咚咚的关 闯过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等。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很注重贴近儿童心理,随手翻翻教材,一个个情趣各异的儿童形象跃入眼帘 ——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此,发明了“咚咚”这个人物,让“咚咚”进入学生心灵,让“咚咚”与学生对话,让“咚咚”引出学生的考虑,让“咚咚”与学生一 起“勇敢、欢快”。实践证明,学生对“咚咚”较对老师更感兴趣,更乐于与“咚咚”一起学习。

三、以疑导读,体会感悟

“学贵有疑。”新课程 倡议自主学习,学习的问题哪里来?教师要求学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质疑。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 “慢悠悠”、“机灵的小鹿”、“小糖人”怎么理

解;为什么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分析这四个问题,前三个在学诗中可边学边理解,第四个问题则贯穿全文, 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处置。

1.第一小节

先指读第一句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后,引导学生扮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请学生欣赏歌曲《小小雨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走近大自然,发现雨中世界美的愉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话则“润物有声”了。

第二句话“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重在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在“生生合作”中获得方法,得到提高。

学完第一小节,教师和时提问:“读了第一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妈,不要送伞来’?”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问题,同时,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时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以使调整下面的教学。

2.第二小节

学 生好扮演,乐扮演,更易于在扮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师布置5、6个同学扮演“伞群”,布置一个同学扮演“机灵的小鹿”,在扮演中引导学生体会“机灵 的小鹿,多么欢快!”再分小组合作读,调节了课堂气氛,降低了理解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抓住核心问题:“读了第二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 妈,不要送伞来?”

3.第三小节

什么样的人是“小糖人”?这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问题。假如教师处置不当,既耽误时间,又不能令学生真正理 解。因此教师的突破点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像‘小糖人’的行为?‘小糖人’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理解?”如此设 计,有条理,有坡度,学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

而“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采用男同学读,女同学评议的方法,既是对第一小节第二句话的学习方法的回应,又进一步突出了“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

最后教师依然提问:“为什么咚咚不要妈妈送伞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乐朗读

此时的配乐朗读,是情境的再发明,是“咚咚”与学生融为一体,加深感悟的有益尝试,是享受语文美的重要途径。

四、拓展思维、熏陶感染

教师布置“小练习:说说心理话”包括了四局部:

“第一关”:不要 ( ) ,妈妈,

“第二关”:不要 ( ),妈妈,

我喜欢( )。

“第三关”: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第四关”:妈妈,

我懂得你的爱,

但我不是( )。

我要 ( ) 。

此四局部由“四关”组成,与前面的教学、与咚咚的引入融为一体,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四关”由易到难,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关”内容的设置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要不做“小糖人”,要自立,需从很多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此处隐藏1106个字……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样去解决它呢?(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猜字)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这些生字朋友吧。

3、同桌共用一本书一起读,学读不会读的字和难读的字。

4、做猜字游戏

(1)课文中的生字朋友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瞧,它们都跑到了生字卡上了。出示字卡,指名猜字,其他同学评议。

(2)同桌互指互猜。

(3)小组做猜字游戏,评选做得好的小组。

5、大家刚才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你们又认识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

6、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几个字,下面就用你喜欢的字组词,给大家听,好吗?

7、在你的词语聚宝箱里又增添了哪些词语,你最喜欢哪个,能选一个说句话吗?

8、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通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声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让妈妈来送伞?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师生评议。

2、课文中的小朋友很爱他的妈妈,他妈妈也很爱他,谁愿意把他想对妈妈说的话有语言地读给大家听?

3、你想不想跟录音机里的阿姨比谁读得好呢?(教师放录音)

4、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

5、大家读得真不错,下面请小组读课文,选出每个小组中读得最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全班评议,评选出每小节的朗读冠军,进行奖励)。

6、全班齐读课文。

7、在语境中引导用勇敢、欢快造句。

(1)找出课文中带有勇敢、欢快的句子。

(2)全班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引导造句。

生1:我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生2:我要向警察叔叔一样勇敢。

生3: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生 :……

(四)实践创新,拓展思维。

1、生活中什么事我们可以做,大人却代劳了,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2、下雨了,如果你妈妈未给你送伞,你会怎样对妈妈说?

出示句示,模仿说话

妈妈,不要 ,我 。

,不要 ,我 。

,不要 ,我 。

3、读课文,仿照课文自编。

()、认真读,体会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

()、自编后,同桌交流。师指名反馈。

生:奶奶,不要再给我叠被子了,我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

生:爸爸,不要再给我整理书包了,大孩子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生:……

(五)指导学字

1、难字书写指导

彩:左上是爪字头,右下是木字,最后一笔捺应写成点。

喜:上十,中豆,下口,注意三横的长短。

2、学生练写,自评,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3、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4、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七、课堂练习。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3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一篇用呼告的语气进行表述的诗歌,孩子们对此很有朗读的兴趣。因而,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整堂课上,孩子们始终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在学习中,朗读擂台赛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擂台赛,再选出小组中读得最好的代表参加班级擂台赛,接着通过组织评议,评选出每小节读得最好的同学。最后,在三位朗读擂主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读通课文——读顺课文——读懂课文。

虽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挺不错,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认真地探究:

①朗读擂台赛中,最后评选擂主时,我发现多数孩子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评定的:不管他(她)读得如何,只要是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或自己喜欢的人,就是读得最好的。

我想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所导致的,他们对行为的判断与其的认识水平相适应。所以,今后我将得更注重这方面地训练与指导。

②课堂上,孩子们的发言真是令人难以欲料,有时根本无法配合咱们的教学程序。比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境了解“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语并造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勇敢”这个词语后,我出示课文插图(小女孩顶着书包奔跑),想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画理解“欢快”这个词语。可谁知,有的学生却说:“这个小女孩真勇敢,不怕冷,脱掉了外衣。”又有的说:“她真聪明啊!没有雨伞,不让妈妈送过来,会自己想办法。”还有的说:“我也要像她那样去淋淋雨。”……

可能是我刚才的引导语不够明确,以致学生一时跟不上我的脚步,往下我必须时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过,从我记录的几个学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思维发展了,发言很有开阔性,可这也为我提供了一些有利与弊之别的课堂资源。因而,我用了不少时间来处理,特别是第三个孩子的发言真得注意,万一他真跑出去淋大雨,那就不好了。我试着这样做:在毛毛细雨中散步、奔跑,感觉真的非常不错,但下着哗啦啦的大雨时还跑出去,会怎么样啊?学生们一听,也立即作出了回答——会感冒,生病;那样要打针吃药;挺难受……所以呀,小朋友们别忘了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相信,经过我适当的引导处理之后,刚才的担忧一定不会存在了。

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而放弃了这些课堂资源,也不能一言带之。相对来说,有时课堂上更会预告地显现某些偶发事件产生的根源,因而我们更得认真对待。

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也得注意课堂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抓住放学时下雨,妈妈送伞来的生活细节,采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身惯养,而愿意在风雨中历练,逐步成长。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回想下雨时父母焦急的心情去体会家人的爱,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赶恩和报答之心,做个自立自强的懂事的孩子,进而渗透了自立的思想教育。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仿写,许多孩子都写到了不要父母给自己送东西到学校来,他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困难,愿意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让自己逐步成长。在读的环节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读出孩子冒着大雨奔跑时勇敢、欢快的感觉。本课生字不多,大部分学生能较容易的掌握,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感到困难,要想办法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养成爱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